文殊菩萨圣诞日法缘殊胜
今天(阴历四月初四)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圣诞日,早晨我们一行20多人,在五台山的殊像寺吃了斋饭。我带着张居士去了五爷庙,张居士的朋友托她给儿子还愿,说儿子找工作时曾求过五爷,现在儿子工作很好。得知张居士去五台山,特意给了张居士一百元钱,让她给还愿。我和张居士在毛毛细雨中到了五爷庙,我建议到客堂把钱交给常青师父,就说:“是还愿的,上供给五爷的。”到了五爷庙,虽然下着雨,但前来求五爷的人还是很多,大家打着伞在排队等候。我和张居士来到客堂,常青师父不在,敲开里间的门,和一位年轻的师父说明来意。师父说放到功德箱里吧。于是张居士就放到了功德箱里。我们俩又在垫子上磕了头,去大殿背后拜了文殊菩萨。
我带她来到了塔院寺,塔院寺今天上午免费对游人开放,我们到时,法会即将结束,还有听到师父的诵经声。我带张居士直奔大白塔的塔身下面,和她一起转经轮,顺时针转了三圈,边转边念观音六字大明咒:嗡嘛咪呗美吽。游人很多,一个挨着一个在转经轮,铜做得经轮,已不知被多少游客用手触摸过,铜体已被磨得锃光瓦亮。
转经轮后,我又来到了文殊发塔,我给张讲了文殊发塔的由来:
文殊发塔的故事 |
|
|
文殊发塔在塔院寺方丈院后边,和方丈院仅一墙之隔。塔的形状和大白塔相仿,但没有大白塔高,也不象那样雄伟,它的高度仅两丈余。这座塔也有一个传说故事。
相传文殊菩萨化成贫妇的头发藏在这座塔下,故此塔叫做文殊发塔。传说在北魏年间,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庙会,设“无遮斋 ”,不分僧俗,不别贵贱,也不分男女老幼,凡是赴斋者,都给饱餐一顿。
一天,有位衣衫褴褛的女子,怀里抱着一个婴儿,手里拎着一个小孩,另外还牵有一条狗,随着人 流走近寺院,她见众香客施舍金银,自己却身无分文,便剪下几绺头发作为施舍之物。这时,还不到吃斋的时候,贫妇便对主僧曰:“吾有急务,遽就他行,请先分我食”。按斋会规定,每人一份,知客师 (佛教名词,寺院里主管接待宾客的和尚,也叫知客僧)认为婴儿不会吃,只给她两份。她立即相争:“我们三人为何两份?”知客僧没有言语又给她一份。:“我这里还有一条狗呢?”知客僧犹豫一下再 勉强给她一份。可是她又说话了:“我腹内有子,亦当得食”。她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,引起知客僧的不满:“在腹内未生,为何要食?汝求僧食无厌!”她被呵斥后即说:“偈(偈:佛经中的唱词)曰- 苦瓜连根苦,甜瓜彻地甜,是吾超三界(《清凉山志》上是:直界无著处),致使阿师嫌。”吟罢, 跃身腾空,贫妇化为文殊菩萨像,婴儿和小孩变成二天童子,狗也变成了绿毛狮子,文殊菩萨在云光缥缈之处,又吟偈子道:“众生学平等,心随乃境波。百骸俱舍尽,其如僧爱何?”寺院内上千斋客赶紧 面朝菩萨礼拜。知客僧将贫妇舍下的头发当作黑舍利建塔埋藏。这就是流传的赴斋施发的故事。关于这段传说,《清凉山志》还载:“斋主自恨不识真圣,取刀欲剜其目,众遮乃止。即贫女所施之发建塔” 。另外还有一段记载:“在在塔东侧,昔文殊化为贫女,遗发藏此,万历年间,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 ,随人视之不一”,由此可见,塔下似确有遗物。
事后知客僧,为了弥补心灵上的内疚,他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萨、于天童子、狮子腾空而起的形象,刻在一块矩形石板上,偈曰四句话也刻在石板的右上方,以示留念。如今,这幅精致的雕刻石板画,镶在圆照寺大殿右墙角。
我带着张居士顺时针绕塔9圈,边绕边念文殊心咒:嗡阿RA巴扎那地。10点多我俩回到了殊像寺,随喜大施主打吉祥普佛。有位大施主上供300万盖了藏经楼,今天有花了10万,打吉祥,正巧带我们去的韩居士是护持殊像寺的老居士,所以我们可以拈香随喜。 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